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 正文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的故事_民间故事孔子在新洲的故事完整版简短

来源: 文学必读社 时间:2023-12-23
作者:汪潮洗 武汉城区新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景色秀丽。曾发掘出距今二千万年前的“中华橄榄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点。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分封骖乘曹侠于邾,是古邾子国,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称邾国,隶属七国中的大国楚。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强者称雄,西周时期的一千八百个诸侯国被吞并成十几个。民众苦于战火,疲于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遗制日趋瓦解,用孔子的话来说:中原大地“礼崩乐坏”。 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远,欲规复周“礼”,推行“仁”政,拯民于水火。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删、审《诗》、《书》、《礼》、《乐》,撰《春秋》,作《易大传》;首创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在鲁国作大司寇摄行相事,推行仁政,政绩卓著。使鲁国秩序井然,民富国安,夜不闭户,“四方皆则之”。博于夫子名声,楚昭王使使奉比礼聘孔丘,以朝夕问道于孔子,使楚国国富民强,称霸天下。孔子自陈蔡适楚,在新洲盘恒度留数日,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故事和动人相传,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蕴,使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更显深沉、凝重。

1、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迫不得已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预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预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民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亮见底;一行行树林(wood)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旅居在附近的村庄,大概找村民了解事先的历史掌故、习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大概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伴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lion)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通知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潇洒\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持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姣美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已往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啦,”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儿女!”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中原,明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正人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地。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义正词严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依然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空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空上的星星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细语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会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儿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啦。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持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矮小颀硕的须眉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那边?” 一农民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那边。” 另一农民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民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安闲。”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便是事先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向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录。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矮小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矮小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相传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相传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那边问津,无史籍记录。《史记》记录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依然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之后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录,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奠,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什么时候,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晓畅,然而,为何越晓畅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事先答道,“因为你只是晓畅一国、一人,而不晓畅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伴伴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入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为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勤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许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会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虑,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依然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梢伸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峰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都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峰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啦,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歇息,以等书晒干。子路追念到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动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参天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许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固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另有之后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方的小溪(brook),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转变,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叹孔叹桥 气节如山,千秋仰止宫桥近; 文章似海,百代渊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啦。孔子之后被称之为圣人,但圣人不是仙人,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不言“乱、力、鬼、神” 即是证明,神可以点石成金(当然,神是不存在的)。就事先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样的桥是不轻易的。 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 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 周边山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涛阵阵 鸟语声声 田垄纵横 村庄聚落。她流经清清沙河、举水,汇入万里长江,奔向无涯大海。千百万年来,流水潺潺,不舍昼夜,从上古流过春秋,又从春秋流到现在。她因为曾留下孔子的足迹,因孔子收回过千年一叹,而更加令人神奇向往,而承载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为现实。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茅瑞徵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县,县志称他“于水利、邮传备极经画,有大功于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边的民众慷慨捐资,请来很好的工匠预备动工,促成此义举。四百年前,钢筋、水泥等修建材料还未发明,从哪儿去弄上好的修建材料呢?这里又发生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众人踌躇之际,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了村庄。他对村民指点迷津道:“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固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 据当地的村民讲,垄岗就是现在的麻石山,离此有十来里远。事先既没有拖拉机,更无起重机,要将十米长、五吨重一根的石块搬运到工地,并使其不受损,谈何轻易!修桥补路,行善行善,附近的年轻后生踊跃来到垄岗,个个虎背熊腰,身强力壮,都是干重活的妙手,一点数,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块,三十二个壮汉,也是一种天缘的巧合,再多一个人则嫌拥挤,再少一人则嫌力量不足。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怎么也搬挪不动。这时,地仙又飘然而至,向众人注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依言而行,留下龙骨,重新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桥修筑告竣,孔子之愿遂矣。乡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过河,再也不用摆渡了。至今,村民们还说,孔叹桥托圣人之福、沾龙体之光,故持有神灵,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见摔伤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叹桥游览旅行,你会为400年前的工程而赞叹。 整座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块块青石,棱角分明,大而沉,稳而牢。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五根石梁一共十五根。令人称奇的是这根根石梁每根都是一整块硕长丰厚修凿整齐。以事先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搬运和起吊很令人不可思议也是一个谜。可以想象事先的工匠的聪明是很高的桥的质量是超凡的历经几百年承载过几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耸立。 相传归相传,无神论者只相信科学。旧街本身建材资源丰厚,有大理石厂。扶植京九铁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风水学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式作过一些勘探罢了,外加一些神玄。就事先的搬运设备而言,重达5000公斤的石块,应是集众人之力,并辅之以马车、人力车之类的设备而一块块搬运到工地。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长城、故宫、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体现了先人的卓异聪明,孔叹桥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气象殊,辙环曾此暂驰驱。 苍松夜撼蛟龙影,怪石朝蹲虎豹躯。 气压东山堪小鲁,灵通泰岱可观吴。 登临不尽中秋兴,到处春风是舞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学说和思想的同时,也十分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样崇高伟岸,象水那样悠然安详,洗涤着世间的污浊。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间,就曾多次流连于山水之间,思考着匡时济世的伟业,浏览着风光无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一边浏览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动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瑕玷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峰顶上,形成为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相传,美妙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亲临其境,登高远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空上午,孔子在孔子河边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之间之间之间,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休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如约,深祈包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品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异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怅惘。他一向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解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

6. 千年杏坛名书院 一心一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学说永存!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会在深情地诉说: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曾到临过我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 人们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将孔子当年的露天讲台升格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书院,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叙写着传儒重道的历史,一向写到明天,也许还会永远写下去。 约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问津碑发掘处建亭立碑,建孔子庙,以供人祭奠,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淮南王立都六安,邾县为其属地。其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维护*政权的理论学说。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闻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看法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西岳。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辨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未,陈友谅起义师攻占新洲城,并称帝于邾城。朱元璋进攻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惨遭兵燹,毁于战火。后经地方仕宦和儒士多次修复,但范围大不如已往。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范围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相互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未崇祯八年,书院又毁于战乱。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清代康熙、嘉庆两天子御赐问津书院“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更使其声播国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建问津书院碑记”。 民国初年,闻名书法家、孙中山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建题写“问津书院”石匾。厥后,作为小学、初中、干训场所存在了几十年。“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空余耦耕地,今古共栖皇。”秦时明月依旧,汉唐繁华无驻。十年“文革” 尤如十年梦魇,历朝历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学府已是满目疮痍。她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为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庆御匾被抢,碑刻成为农家庭院的垫脚石,孔叹桥面盖了房,典籍散失,礼器无存,千年古树横遭砍伐。实在令人痛首扼惋!仅存的布满青苔的大成殿、一无所有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内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台阶前雕刻有五爪龙的残缺不全的汉白玉墀,还可想见这里曾百官朝觐、名儒讲学、众生会试的盛况。 明时,问津书院修建范围很盛,占地数十亩,为一座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修建群。她座山依水,面南而向。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围绕。上倚观川之危石,下临涤笔之污潴。钟鼓扬灵于河曲,弦歌流韵于山隅。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远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修建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修建,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课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有亭、斋、楼、阁数栋。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园木柱支撑而起,空旷而又轩昂,内奉孔子圣像。圣像两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我国现代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亦有发展。唐代书院,以校刊经典、征集遗书、辩明典章、咨询应对为主。宋时书院则以研习儒家经籍,普及儒道为主,广徕大儒,讲学其间,有时也议论时证。元世祖忽必烈熟悉到:“马背上只能打江山,马背上不能坐江山”, 正视学习汉文化,更减轻儒。元代各路、府、州、县皆设书院,事先湖北就设有23所书院。问津书院在元代就颇具影响。 自汉以来 悠悠二千余年,问津书院文人聚集,名流如潮,繁华纷呈。杜牧、朱熹、龙仁夫、耿定向、朱试、王阳明、陈大章、张之洞等耆儒、大家、名流在此设坛讲学,书简论道,会讲习尚蔚盛不衰,是学术交流、钻研之地,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她兼收并蓄,繁华纷呈,咨询国事,集儒、楚文化之精髓,拥无尽文人之光辉,呈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杏坛繁荣局面,风动国内,名噪中原。足可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首善书院相比肩,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孔子曾在此问津讲学,其厚重的文人背景,轰动的学林效应,气势恢宏的修建,作为湖北惟一仅存的儒学历史怀念修建物,其文人代价不在千古名楼黄鹤楼之下。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正视和遍及关注,拟作为武汉历史文化旅游主要景点来开发扶植。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曾亲往书院视察,并要求保存、维护、开发利用好这一主要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为经济扶植服务。

因一日辙环之迹 成千秋考道之区。孔子走过的路我们明天还在走着。孔子说,他的理想是使“少者乐之,壮者用之,老者安之。”愿大武汉成为这样的地方,愿荆楚大地成为这样的地方。 孔子的遗产博大而精深,沿着孔子的足迹,大概有许多人拾到了金子,将来,大概还能发掘出更多的金子。

2004年10月10日完稿

合肥癫痫病哪里治的好,三招治癫痫

合肥癫痫病小儿医院

安徽治羊羔疯的好医院

安徽那家治癫痫病好

安徽癫痫医院哪里治疗好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