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武
在风景秀丽的梵净山下有个小村落,几百年以来一直居住着杨姓的土家子民,他们同宗共祖,血脉相连,和谐相处,始终守护着这片净土,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不管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和年轮的打磨,他们一直继承着祖先们定下的族规,代代相传,从不违背。
春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不能吃荤。凡是平常用的锅碗瓢盆,都得用蒿菜叶擦上几遍,(听老人说以此方法可以褪去餐具平常残留下的荤味),炒菜都必须得用菜油。桌上所有吃的东西都得以素食代替。
堂前燃上香花蜡烛,用萝卜或冬瓜做出各种各样的,如黄肉,扣肉以及面肉等等作为祭品,并以茶代酒,三拜九叩,祭奉先祖之后才能进食,整个村落一片寂静,香烟袅绕,气氛非常严肃。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这是谁家老祖宗几百年前定下的规矩,它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风俗习惯?接下来请你就继续品读下文,一切将会为你揭晓。
听杨姓上辈们所传, 宋孝宗淳熙年(1181),贵州省江口省溪司由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杨政强彊开辟宙逻,(今太平)。至元十九年(1292),正式建置省溪军民蛮夷长官司,至今已700余年,到明朝末年,衙门城池,已具相当规模。
从此,省溪司杨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繁衍生息,在梵净山周边各地方都有从省溪司分流居住的子孙后代。
而座落在梵净山下的这个杨姓村落发源人就叫杨正隆。在他其碑文上的记载和推算,以及寨中高龄老人记忆,到现在为止可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杨正隆夫妇选择这块风水宝地,安居落业,小两口开荒种地,上山打猎,下河捞魚,夫唱妇随,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几年后并添一儿一女,儿子杨通汉,长女其名至今均无人知晓。一家四口相依为命。他们以大山为伴,以百鸟异兽为邻。有"人间何处生世外,此处恰似桃源中"的说法,日子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一晃就是廿十年,大姐出嫁在几十里外的何家屯,后人们只知哓叫她"何姑婆"。杨通汉从小到大体弱多病,与宋氏结婚后几年都未添子女,这时二位老人已相继离开人世,处于弟弟这种情况,何姑婆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梵净山附近有个远近闻名的"尼姑庵 ",在武陵主峰梵净山这座神山的庇佑下,一直香火很旺,朝香拜佛的人也很多, 非常灵验。
何姑婆征得丈夫和家人同意后,决定上尼故庵求神拜佛,以一片诚心求得菩萨开恩显灵,只要能为弟弟杨通汉夫妻能早日续上香火就算削发为尼她也心甘情愿。
这年年末,何姑婆心意巳定,为表诚意,宜早不宜迟,决定不在家过年,腊月二十九日,并稍作收拾,早早起床,不管家人怎么劝说,必竟是过年,好歹年后上山也不迟,可何姑婆一心想为弟求子之心感动了家人,大家也非常理解。
于是何姑婆并随身带上家中能吃的东西作干粮,冒着寒冷的毛毛细雨,翻山越岭,一步一叩首,十步一跪拜,等她登上尼姑庵已是晚上。
何姑婆来到佛前, 为求得佛主恩赐,若佛主有眼,賜给杨通汉一子祠,不断杨家香火,她愿化斋归依佛门。终生伺候佛主。
一跪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饿了就吃随身带的红薯,困了就在庵内神台后打个盹。庵上的尼姑们见她一心求佛,被她的存心所感动,在她们的劝说下,何姑婆每天并多少食些斋饭,尼姑们还跟她一同跪拜,以求佛主显灵,如她所愿。
也许真是她的一片诚意感动了梵净佛主,一天晚上,整个梵净山方向突然狂风暴雨,惊雷不断,只见一道佛光夹杂着急促的闪电在梵净山上空循环萦绕,似有万道光芒,大约十来分钟才突然消失。
真是无巧不成书,不到一年,杨通汉夫妇俩并喜得*一子,取名杨光祖,随后杨光先,杨光彩三兄弟三年相继出世。名字都含有光宗耀主的意思。
何姑婆了结了自己的心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从此剃度出家,削发为尼,归依尼姑庵吃斋念佛,侍候佛主,直至老死。
若干年后,三兄弟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人丁兴旺,发展到几百人之多。这些祖先的坟墓都分别葬在梵净山周边的山坡上,至今杨姓的后代们,每逢清明节都还要上坟烧香化纸,从未间断。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以及杨姓代代相传之久远,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谁跟谁是一把香火。但血脉相连。无可非议也不会改变,所以世代合睦相处,相敬如宾。
后来儿孙为祭拜何姑婆,立下规矩,每年春节的前一天,就是何姑婆出家的祭日。因何姑婆是尼姑,食素,所以杨姓家族在这一天中,为表诚意,必须在自家堂前摆上香花蜡烛,献上热茶,以此来祭拜她老人家,谁也不能更改,如有不从,视为孽子,将会受到天意的惩罚。
就这样代代地传承了几百年,由于岁月的冲洗和饥荒的煎熬,再加上民国六年的一场洪灾,杨姓后代死的死,逃的逃,搬的搬,所剩无几。尼姑庵在一次历史战乱中,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化为灰烬,如今只留下些模糊的残痕。
如今梵净山下周边的这些杨姓后代们大部份都属于杨正隆的血脉后代,他们没有忘记先祖的遗嘱,也养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祭祀习惯,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作 者 简 介
杨武,男,诗人,自由职业者,贵州省江口县作协会员。
北京癫痫医院有几家郑州市治疗癫痫较好医院抽搐是什么原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