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感散文 > 正文

家乡的古会

来源: 文学必读社 时间:2021-10-14

家乡的古会

          

从我记事起,印象很深的就是家乡的古会了。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这天,一大早,十里八乡喜欢逛会和跟会做点小生意的乡亲们便从四面八方向村里涌来。过了十点,会就圆了。会场街道的两边搭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棚子,种类繁多的小卖摊点一眼望不到头,各种小吃、商品琳琅满目。本来还算宽阔的街面被两边的小棚子占据了些许,中间的马路就显得窄了,一波接一波逛会的人到了会场,马路上过往的人流就比肩接踵。“嗨!南来的北往的,哈尔滨香港的,走着瞧着,不要错过!真正的耀州瓷货!”

“香甜酥脆油麻糖,吃了生日都能忘!”

“油糕一块钱四个,那我买两块钱的能不能多加两个呀?”…

小商贩们有特色的叫卖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油糕、麻花、羊肉、猪肉等熟食品散发出来的阵阵浓郁香气一起弥漫在会场的上空。好一派迷人热闹的景象!为了给古会助兴,村里往往都要叫几场大戏,这就更增添了古会热闹的氛围。

由于古会历史悠久,家乡村子大人口多,前来逛会的人就多了。每年离过会还有几天的时候,本村或外村那些喜欢做点小生意的人们,便用白灰在会场街道的两旁撒满了大大小小的圈子,提前来占摆放摊的地方。村里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来逛会的亲戚朋友,也早早都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过会的前几天,母亲都要像过年那样,把屋子仔细打扫一遍。特别是灶房,要把里面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全部都搬出来擦洗,她自己戴上草帽,脸上围一条头巾,用一根长长的棍子,一端绑上条帚,把灶房里墙壁的上上下下清扫一遍,同时吩咐我在村北的土壕里挖几块色泽尚好的黄土回来,在盆子里泡成浠泥浆。等到清扫工作结束了,便用破布蘸上泥浆水,把油烟熏黑的墙壁和锅头全部涂刷一遍。那个时候农村的房子大都是土坯墙,用泥浆水涂刷后晾干,一色漂亮的土黄色,虽然土气但还是给人清雅舒心的感觉。

过会很兴奋的当然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了。离古会还有好多天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就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连那些平时顽皮又懒于帮父母干家务活的小伙伴们,这些天也显得特别听话了。伙伴们都积极地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期盼着父母能给他们几毛钱,到过会的那一天,能看上一场马戏,或是吃几个热油糕,或是吸一碗凉粉,或是买一根甘蔗……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可以一饱眼福了。

有一年会上,母亲给了我五毛钱让我去逛会。虽然已经立秋了,但秋老虎还是让我只穿着半截裤和背心,钱没地方装,只得攥在手里。我随着拥挤的人流在会上走走停停,边看边问,一连转了好几圈,只是过饱了眼福,竟然没有舍得花一分钱。午饭时候到了,饥肠辘辘的我带着一身汗水和疲惫回到家里。母亲问我都买啥吃了,我张开手给母亲看时,那丸成一旮瘩的五毛钱已经被汗水浸湿透了。母亲一言不发地接过钱,小心地把它铺平转身晾到院子里的瓦片上。她回到灶房时,尽管极力地遮掩着,但我还是看到了她泪水盈眶眼睛,我忽然鼻子一酸,两行苦涩的泪水也涌了出来…

那年月,每逢过会,村里人既高兴又有忧愁。高兴的是村里有这样一个充满喜庆并令外村人羡慕的节日,外村的人都要跑好多的路来村里逛会,而我们却在家门口就能逛上热闹的古会。而忧愁的是每逢过会,家里或多或少都要花钱,亲近一点的亲戚都得邀请来逛会。村里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那些已经订了婚还没有结婚的小伙子,过会前必须把未婚妻请来家里,毕竟是很重要的生客,生活上肯定得讲究些,重要的是还得给人家体面的逛会钱,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元,这些钱在那时已经不少了。而钱对于那时的乡亲们来说是非常稀缺的,好多家里为了过会都得提前几个月准备。尽管如此,热情好客的村里乡亲们还是把苦楚和艰难都埋藏在心底,一脸风光地迎接着前来逛会亲戚朋友。这时候,往往就有外村爱开玩笑的熟人调侃道:“你村里有会又能干啥嘛,就是得多花些钱么。我村里没会,不但不待客,小伙订下媳妇还没有这笔开支呢!”当然村里也有能说会道的人:“花钱是花钱,亲戚朋友能相聚,心情可好么!大城市花钱,人都抢着去呢!再说了,娃们的媳妇可好订么,村里有许多女子不想外嫁,还只想嫁到本村呢!”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日子也是蒸蒸日上。以前那种逢会就提前扫屋子、用黄土泥浆涂刷墙壁和锅头的习俗早就没有了,因为大家都盖起了整洁漂亮的楼房、平房、大房。儿时那唱戏的露天土戏台子几经迁建,现在一座大气漂亮的砖混结构戏楼矗立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东侧。

每到过会的时候,文化广场便成了古会的娱乐中心。七月十二那天,人们早早就吃了早饭来到了这里。广场里横幅醒目彩旗飘扬,村里成立的男子锣鼓队、女子锣鼓队、女子舞蹈队、中年妇女秧歌队等群众娱乐组织悉数登场,就连村里的幼儿园也编排了精彩的节目在会上表演。戏楼的后台里,请来的剧团也在积极做着准备,等这边娱乐活动一结束,那边戏就开演了。北边主会场那条街道两旁,正在忙碌的小摊贩们虽然看不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但是他们个个也都是满面春风,因为他们知道,一会儿活动一结束,就轮到他们大忙活了,观众们该吃的买着吃,该拿的买着拿,销量会成倍的增长。这使得他们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呢。

这些年,村里和邻村的年轻人许多都外出打工了,但他们对古会的向往依然是那么的强烈。每到过会的时候,出去离家远的,他们就给家里发个微信道声祝福,让家里人拍个视频看看古会的场面;离家近的,他们便驱车风急火燎地赶回来美美的逛上一天。于是许多家庭的门前、马路两边都停满了颜色各异的小车,这又使得家乡的古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么热闹的古会是什么时候又由那辈先人立起来的呢?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听到或看到确切的说法,只知道传说是古庙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查阅了《礼泉县志》和有关小应村历史的资料,得知在明朝的万历年间,村里居住的尚姓和张姓祖先在村子里修建了许多庙宇和神殿,特别是修建了圣母行宫寺。加之一直传说古会是庙会,由此人们便推测古会是庙宇建成后当时的先辈为了纪念而设立起来的的。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村里的老人一茬又一茬的离去了,我们这些当年的娃娃们都已年过半百,而家乡的古会依旧在“农历七月十二”这个固定时间里吸引着方圆的乡亲,陪伴着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小应人,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历史悠久的古会将注定成为家乡*的民俗文化符号,不断地传承下去。

北京治疗癫痫病的医院
哈尔滨癫痫医院在哪里
癫痫病可以治疗好么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