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揉面陶盆
一
记忆中,村庄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件属于母亲们用的陶盆,专门用来揉面的。
母亲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件揉面陶盆,那深褐色的颜色,带着依稀斑点,布满陶盆内外。粗糙的陶盆外表,光滑的陶盆内底,盆沿边是凸起的,盆体很是宽大,盆底中间还稍微隆起,四周则是凹下去的,仿佛形成了一条沟壑。其实啊,这也是方便揉面而锻造的盆底!
我不知道这件陶盆的来历,小时候家里便有了。这件陶盆也是专门用来揉面的,也是属于母亲的。每次逢年过节前天,这件放在灶台旁的陶盆便会被母亲拿出来清洗,再放些水,把需要用到的印具都放进去泡上。还有两个竹蒸笼,两个大竹平篾子,镂空的,另一个也是竹篾子,不过这个是密篾子,上面可以放面粉之类的。
揉面陶盆可不是想用就用的,像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才会用到。但除了佳节,还有像是婚娶,奔丧也会用到。揉面陶盆用来揉面,做的便是故乡特色的吃食,粿。粿的总类多样,颜色不一,图案精美,包裹着豆类米饭蔬菜的馅儿;有桃子形,桃子色的;有圆形,白色的,艾草色的……可这些种类都是讲究的,拜神祭祖的,婚娶丧事的都是不一样的粿;而揉面陶盆却是从揉出这些好与坏,幸与悲的过往!
每次做粿,就像是在打一场战一样,要提前泡米,碾粉,备芭蕉叶等。不过,每当粿熟了之后,那氤氲着的香气,却是露出辛劳的笑容来……
二
母亲手艺好,做出的粿也都是精美好看,也好吃。
小时候,每到佳节做粿时,我总是在旁边跟着,看着母亲做好的一个个粿。在做粿前,把洗好的揉面陶盆擦干,在盆底下滴几滴食用油,把盆底摸上一层油,以免面粘盆底。
首先,先做面饼汤,母亲先往陶盆里捧上几捧面粉,再用水搅拌,简单揉几下后拍成饼状,放进烧开的水里。再把剩下的面粉都倒进陶盆里,留下一两三捧面粉,粘手可以用上。要像是中秋节这样的节日,要把粿染红了,喜庆!粿是用糯米和粳米合成的,不需要酵母粉再进行发酵,放着染红的粉,搅拌着陶盆里的面粉,待开了锅的面饼捞出,依稀放进面粉里,烫手的面饼伴着面粉,是揉面的好时候。看着母亲在陶盆底一层面粉搭着一层面粉揉着,慢慢的,那面粉逐渐形成了面团,是伴着粉色的;接着,母亲把硕大的面团往陶盆底凹的地方揉面,不平的盆底,是很好揉面的。很让我不明白的一点是,有多少面饼,就伴着多少面粉,刚刚好成了多大的面团,且面团不稀不硬。后来,我听母亲说了,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陶盆的作用。陶盆是土锻造而形成的,随着面饼的温度,会慢慢减少温度,在揉面时伴着温度,到很后面团终究是刚好的,不稀不硬;而不像其他揉面的盆之类的,没有这种保持温度的功能!
揉好了的面团,母亲再捏出一小团,在手心转着圈,压平后顺着手指碾着边,再里面放上馅儿,有绿豆馅儿,或是糯米香菇馅儿的。记得父亲爱吃绿豆馅儿的,我则爱吃糯米香菇馅儿的,不管哪个做粿的佳节,母亲总是会备上这两种馅儿的粿。放好了馅儿,封了口,便放一边,因为印粿是我的任务了。我拿出印具,先撒上面粉,以免粘上印具,破了皮,露出馅儿,再轻轻按压几下即可,这也是母亲教我的。
母亲做粿,我负责印粿和蒸粿,印好的粿整齐地放在竹蒸笼上,再放进大锅里蒸,蒸粿必须用得在大锅灶,蒸出来的粿才会好吃,也香。待到*一笼出锅时,那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蔓延在屋里,那蒸熟的粿更加鲜红,上面的图案更加精美,热腾腾的粿,咬上一口,粿皮很薄,不粘牙,那浓郁的绿豆味,或是糯米香味,还直击味蕾呢!
三
母亲做多的是喜庆的粿,很少做丧事的粿。
记得那年初夏,邻居大伯大娘先后病逝,作为同宗族的母亲,便过去帮忙做粿。丧事的粿和喜庆的粿完全不一样,不过一样的还是同一个揉面陶盆。白色是逝去的色调,做粿也不例外,一个个圆形的白粿,又是另一种图案;有的粿上面还要压上乌豆,滚上一层糯米,或许象征着对逝去人的某种意义吧!
时光流转,时代却无不在进步。任何东西都不在靠人力,而是靠机械便能完成,可那冰冷的机械又何尝能代替得了那母亲一手一手搜出来的面团,做出来的粿好吃呢?或许,很大的区别,便是涌动的心,是温热的,是爱意的。
那年父亲离开,母亲没有用陶盆做丧粿,由于父亲的年龄不够,不能大摆丧席,丧粿也只能在市场上买上一些,算是做很后的慰藉吧!
后来,粿开始盛行在市场里,一个一两块钱,慢慢的,村庄里便越来越少人家做粿了。每到逢年过节,都在市场上买来的,厚厚的粿皮,包裹着咸咸的馅儿,不是陶盆揉出来的面,也就少了那份香气,少了吃它的食欲了;而那件揉面陶盆,也就被搁置起来了。
直至前几年,家里房子改造,那件揉面陶盆也随着东西的搬动而移动着,如今还放在那柜子底下,生着一层厚重的灰。不再用的陶盆,也就少了那份佳节的气息,少了生活的味道,不再有陶盆伴着的温热,更是缺失了家人之间的情……
12月3日,作于广州。
长春癫痫医院哪家好癫痫病*治疗医院癫痫病重点医院